厚植沃土育人才
(相关资料图)
近日,山西农业大学书记校长信箱收到的一封家长致谢信,引发全校师生及家长的广泛关注。信中,学生家长深情感谢了资源环境学院一位辅导员对学生的关心和保护。其中,不少话语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共鸣。 “对于远离家人、在外求学的孩子们来说,老师就是他们的依靠,就是他们的定心丸,所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我一定会陪着他们,让他们在学校有归属感。”信中提到的辅导员胡志霞老师说。 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坚持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强农兴农初心使命,锚定人才培养核心关键,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让“沃土育春华”的协同育人实践纵向生长、横向贯通,蕴育出了蓬勃向上的活力和生机。
教书育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推动育人全过程
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不断提高,校园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才能稳步提升。上个月末,记者走进山西农业大学时,资源环境学院的孙则朋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解《地质地貌学》岩浆的形成和演化。他把嫦娥五号探测器圆满完成月球取样任务的事件巧妙地融入教学中,并结合中国科学家利用嫦娥五号所采集的月壤做出的相关研究成果,向同学们展示了我国的科技成就。 据了解,为深入推动学院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持续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浓厚氛围,该学院构建起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两级管理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系,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出台《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牵头立项各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教学改革课程40余项,推动学院各专业课紧密结合学科特色,挖掘专业思政育人元素,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采访交流中,几名学生不约而同地和记者谈到了他们《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张杰,“张老师的课程设置非常有趣,倡导我们要做课堂的主人,课上大家自己制作PPT、频繁互动交流身边的热点和现实问题,参与教学过程的效果非常好。”该学院紧扣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阵地,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引导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注重将思政课堂教学充分融入社会生活实践,在大同市云州区坊城新村和唐家堡黄花菜基地挂牌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不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有料”又“有味”。
管理育人:互相成就和春风化雨贯穿育人全链条
“用热情真心,服务好每一位师生”是该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王海平岗位承诺牌上最醒目的一句话,也是他立足岗位、履职尽责30年的真实写照。既是同事又曾是王老师学生的祁静静,常常回忆起当年王海平为其奔忙研究生推免的过往。“从多年前的学生到如今和王老师并肩共事,王老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和管理方式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祁静静说。 王海平告诉记者:“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有很多令人动容的反馈瞬间。在《C++》授课过程中荆耀栋老师主动添加每一位同学的微信,课后逐一询问对课程内容是否理解;《西方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陈水英老师建立微信群,将课后题目的答案讲解编辑成语音逐条发在群内,供学生课后慢慢掌握;刘立文老师经常夜间课后带领有兴趣的同学做遥感应用、地幕分析,帮助同学们掌握更多技能。” 记者了解到,该学院始终坚持秉承立德树人理念,引导教职工将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展现良好职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推动育人贯穿管理全过程。坚持“人人都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和“时时、事事、处处皆育人”,梳理完善各管理科室、教学系岗位工作职责,明确各岗位管理育人的内容、程序和标准,把育人职责履行情况和育人功能发挥情况纳入各管理科室、教学系岗位的绩效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先评优依据,使育人工作成为全院每位教职工应尽职责、义务和自觉行动,发挥全员管理育人合力。
服务育人:专业赛事和文化涵养打造育人特色通道
高校服务的领域是一个无声的课堂,学生所获得的服务体验与感受,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该学院分团委书记魏武斌说:“学院坚持将服务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关注的焦点上,持续深化学生需求导向,将更多的资源、管理、服务下沉到学生最需要的地方,努力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以务实、高效、主动的服务感染人、培养人。” “我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深度理解和认同,就是通过参加测量大赛和GIS软件应用竞赛获奖开始的。”参加第五届测量大赛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赵丽琴说。据介绍,面对很多同学对所学专业认知度不足的现状,在广泛深度调研基础上,该学院以服务培养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同和热爱为目标,积极构建“一专业一赛事”教学实践体系,先后启动了测量大赛、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大赛、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竞赛和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创新设计大赛等四项学科专业竞赛,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该学院党委书记陈斌表示,为进一步涵养青年学子,学院打出文化服务育人系列组合拳:构建学院官网、“资环青年”公众号、学院官方抖音号、官方视频等四位一体的宣传矩阵;强力打造“资环Salon”品牌文化活动,构筑同学们提升人文素养、师生文化交流、进行思想碰撞文化新平台;启动学院老先生、老前辈口述历史系列活动,编纂学院院(所)志,推动每一位青年成为传承和发扬学院精神的有力践行者。
本报实习记者刘迎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