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工匠促就业兴乡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阅读提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这些人才既包括从事基础性研究的高端科研人才,也包括奋斗在一线的乡村工匠。日前,在代县举行的乡村工匠职业技能比赛暨乡村工匠遴选分类项目(山西)座谈会,进一步加速了我省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我省将通过挖掘培养一批、传承发展一批、提升壮大一批,全力打造山西特色乡村工匠品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撑。
全方位育匠人 壮大人才增量
乡村工匠是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能够传承发展传统技艺、转化应用传统技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技能人才。培育乡村工匠,有利于发掘当地特色产业,增加人才储备量,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文化繁荣双赢。 去年,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围绕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作出科学规划和重点部署。 根据《意见》,我省成立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推进小组,积极组织各市县开展摸底排查,掌握全省乡村工匠的种类、数量和区域分布情况,并结合实际制定明确的乡村工匠培育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支持政策,深入开展“人人持证、技能山西”建设,选择具有特色技艺传承的项目,扩展培训对象,强化技能培训力度,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创业就业。 作为试点,代县制定《关于加快推进代县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出台《代县乡村工匠遴选分类项目工作方案》,已遴选认定22个类别的乡村工匠73名,实现全县9个乡镇乡村工匠培育全覆盖。 “壮大乡村人才增量,需要构建多元的工匠培育机制。可以推进‘政专校企’四方协同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采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相结合方式提供专业化培训服务。也可以推动‘以赛促训’等方式磨炼技能,用‘以赛代训’培训模式选拔技术能手进‘能手库’。”省社科院对外开放所黄桦认为。 下一步,我省将分类建立省市县乡村工匠目录清单,在农业技术推广、种植养殖、建筑施工等领域,大力培养乡村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深挖掘聚匠心 赋能人才存量
平遥县娃留村的薛生金老先生与推光漆艺一同走过了66年的时光。至今,他每天都要沉浸在艺术时光里,坚持创作,带徒授艺,先后培养200多名徒弟。 去年我省出台促进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政策举措,首批遴选打造杏花村汾酒、怀仁陶瓷、平遥推光漆、清徐老陈醋、上党中药材、代州黄酒等十大特色重点专业镇,今后三年还要再发展20家省级专业镇。 与专业镇建设结合,有助于提升乡村工匠技能精度,推动更多乡村人才加入乡村工匠队伍;也有助于把传统技艺与现代化大市场结合起来,增强“两业”支撑和富民增收的内生动力,将我省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平台提到新高度。 “在挖掘现有乡土人才的同时,也需探索适合乡村工匠特点的技能评价认定方式,实施新型乡村工匠职称评审,按类型、分层次进行评价和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开展‘工匠人才使用激励行动’‘工匠人才多元评价行动’等活动,对有稀缺性工种和突出贡献的乡村人才进行绩效评价,充分发挥乡村人才内在活力,让乡村技术人才有前途、有奔头。”黄桦说。 我省坚持事业留人。对乡村工匠发展领办创办的产业发展项目,符合条件的按程序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乡村工匠领办创办的就业帮扶车间、非遗工坊等,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的,按规定给予资金奖补和政策支持;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富农产业贷等金融产品,支持乡村工匠发展产业、兴办企业。 “浑源北芪加工技艺”传承人康尧将“浑源正北芪加工技艺”成功申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政策支持下创办黄芪加工厂,成为乡村工匠带头人。对于40多名学徒,他始终手把手传授黄芪种植、采挖、修剪、扎把、干燥、闷润、切片等技术。目前,公司共吸纳周边53名人员就业,可加工黄芪系列产品30余种,年加工黄芪产品50多吨,销售额1200万元,年利润100多万元。
谋特优塑匠品 稳住人才变量
一排排发酵大缸整齐排列,一阵阵醋香沁人心脾。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山西涌泉香醋业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谷柿醋传承人王芳利正和酿醋师傅们一起抓紧生产赶订单。 沁河谷柿醋独有的制曲、发酵、淋醋、熬制等十几道酿造技法,已有500多年历史。在镇政府支持下,王芳利传承工艺、创新技术,打造出柿子蜜醋、养生保健醋等一系列极具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解决周边40余名村民就业,每年消化柿果3000多吨、小麦500多吨,成为带动上千农户增收致富的幸福产业。 人才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人才强,以人才塑造品牌,以品牌凝聚人才,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我省将乡村工匠培育与特色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依托“特”“优”农业加工转化技艺传承,着力打造乡村工匠特色品牌。同时,与打造特色劳务品牌结合起来,选择具有特色技艺传承的项目,依托非遗传承基地、培训基地,通过非遗传承人的“传帮带”提升乡村工匠技能,壮大乡村工匠队伍,着力打造乡村工匠劳务品牌,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创业就业。代县就是把农户增收嵌入乡村工匠培育的全过程、各环节,取得非遗文化传承、工坊车间创收、农民群众赚钱的多赢效果。如代州黄酒产业链带动1000余户就业,增收3500余万元;杨氏古建产业链带动1100余人就业,增收2000余万元。 与此同时,我省还与发展乡村文旅业结合起来,依托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旅资源,组织非遗工坊和民间非遗传承人,领办创办家庭工厂、手工作坊、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带动农民群众产业就业增收。 隰县面塑非遗传承人苏栩在县面塑传习所培训脱贫户蛇盘兔的制作方法。通过临汾非遗中心帮助,传习所接到很多蛇盘兔订单,40名脱贫群众单项人均收入600元。脱贫户马丽丽逢人就说,从没想过自己能和工艺品有联系。订单制作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有收入,特开心。 “当然打造乡村工匠品牌,必须要标准化打造乡村工匠流程,严格规范技能认定标准,为打造乡村振兴‘乡村工匠样板’提供人才支撑。动员社会力量开展乡村工匠培训、交流,提高乡村工匠的职业认可度、影响力。还需加大乡村工匠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品牌公信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让乡村工匠不仅‘引进来’还能‘走出去’。”黄桦认为。
本报记者张丽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