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奏响乡村振兴“春之曲”
(资料图片)
武乡县蒲地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起了蔬菜大棚,进一步增加了脱贫群众的收入。图为该村的黄瓜大棚。本报实习记者刘迎春摄
一年春好处,乡村振兴时。 上月初召开的全省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五项重点工作“百日攻坚”春季行动(以下简称春季行动)安排部署会决定,从2月份开始至4月底,深入开展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加快项目开工建设、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驻村真帮实扶政策宣传、深化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五项重点工作,以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裕的新目标,奏响乡村振兴“春之曲”。
守牢底线任务,坚决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底线任务。 在春季行动中,我省将对11个市、117个县(市、区)所有行政村(包括居委会、社区等)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展全面排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防返贫大数据平台,实现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全过程监管。 据了解,对于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我省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干部走访排查、部门筛查预警、舆情信访研判等手段,对监测对象全程跟踪、全方位服务,直至消除返贫风险。 “我负责监测12户脱贫户,每一户的详细信息必须准确无误地登记到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信息采集表中,随后还要定期走访排查,丝毫不敢大意。”汾西县驻段村工作队队长王增华说,“其中,有一户监测户之前被纳入了不稳定户,后来经过我们积极协调,为其家人安排了公益岗位,并提供了残疾人补贴。目前,该监测户人均年收入达到了9500元,并于去年年底退出了监测户名单。”
突破目标任务,让更多脱贫群众增加务工收入
近年来,为了带动脱贫群众就近就业,我省大力实施扶贫车间、设施农业、公益岗位等项目,让众多脱贫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收入相对稳定。 2月28日,在临县县城的易地搬迁小区配套建成的鸿利来箱包厂,工人们正在忙着打包成品,准备发给经销商。“在我们这里上班的有180人,基本都是小区的脱贫户。今年打算再建一个新厂区,到时候还能增加用工200人左右。现在市场活跃起来了,厂子盈利还不错,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该厂区负责人郭晓东告诉记者。 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我省把务工就业作为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 日前,我省举办了2023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春季行动专场招聘会。该招聘会提供了就业岗位1700余个,包含汽车制造、机械加工、IT编程等工种。这一举措拓宽了我省脱贫地区劳动力务工就业渠道,激发了内生发展动力,从而使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务工就业收入稳中有升。
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示范村创建新路径
在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中,我省始终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创建示范村新机制上,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路径。 从2021年起,我省组织市县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示范村先期开展试点。目前,已在五台、武乡、岚县、左权、汾西5个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100个、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43个、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15个、乡村特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 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张玉宏告诉记者:“在示范村创建标准上,今年我们要突出三个要点,抓住三项重点,破解三个难点,建立三个支撑点。”他还强调,村庄规划要加快编制,工程建设、配套资金要严格落实,在长效管护机制上必须打造出山西的特色和亮点。 新征程上,带着“春”的希望,鼓足干劲,毫不松懈,我省正在不断描绘着建设美丽乡村新画卷。
本报实习记者刘迎春
关键词: